谁也没有想到,仅仅一个爱好的萌发,竟催生了一家中外驰名的高新技术企业。湖北龙王恨渔具集团有限公司从一个小作坊,风风雨雨,通过三十年的打拼,发展到如今员工数百人、年产值数亿元规模。书写这个传奇故事的就是湖北省政协委员、集团创始人周文平。
多方探寻,艰苦创业立根基
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农村孩子周文平,在小河边长大,在池塘边嬉戏,他从小就喜欢捣鱼弄虾,钓鱼带给了他美好的回忆。
年,二十多岁的他萌生了创业想法,这个想法与钓鱼有着密切的联系。刚好,一所重点大学的水产教授向他兜售其鱼饵技术,他听后一时心里痒痒的,觉得正对自己的胃口,分析我国幅员辽阔,水资源十分丰富,喜爱垂钓者众多,应该有十分庞大的市场。
于是,他花了元钱,买下教授的配方。为了研究琢磨鱼饵制造的工艺原理,他不辞艰辛,多方探寻,向专业人士取经,向民间钓鱼高手请教,回家后自己在所谓的“实验室”和池塘边湖库旁反复地试验、揣摩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很长时间的调制,第一批饵料终于出炉了。
由于做出来的饵料没有名气,市场销售不畅,产品严重积压,他创业伊始便受到了打击。
如何走出困境?周文平找到那位教给他鱼饵配方的教授求教,并到中科院水生物所寻求帮助,得到研究人员热情鼓励和支持。专家们一致认为,方向是对的,关键是要把产品质量搞过硬。
几个月后,周文平做出了三大类22个新产品。他没有急于拿出去销售,而是分发给钓友试用,并根据反馈意见不断改进,终于达到了钓友们满意的“高度”。消息不胫而走,周文平靠这批鱼饵口碑积累了一批忠实“粉丝”。
年,湖北龙王恨渔具集团有限公司迎来了春天,在北京怀柔渔具展上,公司品牌一炮打响,三天收现金十几万元,获取订单50余万元。
南征北战,科技创新谱新篇
初尝创业甜头的周文平没有满足,他清醒地意识到,只有拥有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,才能在市场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。
年,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,休闲钓鱼的人越来越多,饵料的使用也越来越受钓鱼者欢迎。为了让更多的钓友知道自己的品牌,周文平组建起国内屈指可数的教练团队,带领一批知名钓鱼教练参加全国各种比赛。他们南征北战,摘金夺银,共获国家级钓鱼竞赛冠亚季军80多项,其中国际冠军一项,全国农运会冠军铜牌一枚,被誉为中国钓坛的“冠军队”。
周文平高薪聘请人才,开展科研攻关。年,公司研制出了一款可搓可拉的饵料“蓝鲫”,这种饵料不吸潮,解决了用手去上饵的难题,既提高了换饵速度和操作便捷性,又更加轻松和卫生。这一科研成果,奠定了我国垂钓领域饵料“可搓拉不吸潮”的理论基础,树立了行业标准。如今,“蓝鲫”系列年销售量过亿元大关,稳居中国单品销量龙头老大地位,被广大垂钓者称为“国民钓饵”。
周文平建立研发中心,多年坚持自主创新,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进行重难点技术攻关,公司共获得授权专利、商标、著作权多项,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深度谋划,融合发展树品牌
怎样让钓鱼人更了解自己的产品?周文平想到了举办大型赛事,比赛采用公饵,通过融合发展带动品牌效应。
所谓公饵,即是比赛指定必须使用的专用饵。起先,公司高层明确反对这种方式,担心部分垂钓者成绩不理想时,可能会说产品质量不行,对品牌及商誉造成负面影响。
周文平态度坚决:“公司与垂钓者是鱼水关系,只有引导顾客熟悉公司,我们的产品才能征服消费者,赢得更广阔的市场。”他决意冒险当行业内第一个吃螃蟹者。事实证明,他的创举是对的,三年后,这种做法成了钓鱼竞赛的通用惯例。
年,周文平策划了首届龙王恨“蓝鲫旺鲫杯”全国钓鱼大奖赛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,比赛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等中省主流媒体的